(通讯员 祝嘉磊)2023年10月19日,雷火电竞官方网站光电2310班全体同学在班主任与团支部的组织下,走进武昌起义纪念馆暨旧址,开展了一场以“在武昌起义与四渡赤水中寻根铸魂”为主题的沉浸式主题团课学习活动。同学们通过实地探访、文物观摩与数字化展陈体验,在革命精神的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,让红色基因与青春梦想同频共振。

上午9时,深秋的阳光洒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(红楼)的朱红色墙面上,这座承载着辛亥革命首义记忆的百年建筑庄严肃穆。同学们佩戴团徽,跟随讲解员的步伐,步入这座“民国之门”。从军政府会议室复原场景到外交部旧址,从孙中山先生铜像广场到《鄂军都督府成立布告》展陈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革命党人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壮志豪情。
在二楼作战指挥室,同学们驻足于复原的军事沙盘前。当讲解员讲述到革命军仅凭3000支老式步枪与清军精锐对抗的细节时,班级中的军事爱好者朱思远感慨道:“正是这种‘虽千万人吾往矣’的勇气,才让首义枪声成为推翻封建帝制的号角。”而在《大汉报》复刻版前,同学们轻声诵读着“革命军起,革命党成”的报道,仿佛听见百年前激荡的呐喊。
本次活动创新采用实物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,在武昌起义纪念馆侧面的四渡赤水主题展厅内,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。展厅中央,一尊雕塑再现了红军在赤水河畔迂回穿插的行军路线,毛泽东指挥作战时的手势、战士们蹚过冰河的脚印、百姓拆下门板搭建浮桥的场景,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“运动战典范”的军事奇迹。

“大家看,这就是当年百姓为红军架设的‘生命之桥’。”随着讲解员切换画面,一段段珍贵影像浮现眼前:土城百姓主动拆下自家门板,老人孩子将棉被铺在浮桥上,红军将士在敌机轰炸中仍坚持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……这些细节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。学生代表林峰在讨论中说:“四渡赤水的胜利,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,更是共产党人‘军民鱼水情’的生动写照。这种精神,正是我们攻克科研难关时最需要的力量。”
班长陈昱良总结道:“从红楼枪声到赤水波涛,从辛亥革命到长征胜利,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智慧铸就的精神丰碑,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最宝贵的财富。希望同学们将这份红色基因转化为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,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绽放光彩。”
此次主题团课,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,更是一场精神洗礼。光电2310班全体同学将以革命先辈为灯塔,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。